【全病程个案管理疾病照护】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共病管理
/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共病管理/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肿瘤的新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手术是绝大多数早中期实体肿瘤治疗的首选方式。故而围手术期及其共病管理对于手术的成功与否,以及患者的治疗结局至关重要。
什么是围手术期
围手术期指的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 ,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
WHO 将共病定义为同一个体共存两种或两种以上慢性疾病,所以共病是多种疾病共存于同一人体的受损生命状态,也是这些疾病的总称。
临床肿瘤围术期患者常见共病类型
在肿瘤患者围手术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共病,影响手术效果和肿瘤本身的恢复进程。针对这些围手术期共病,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以降低共病风险。
疼痛
手术创伤和疼痛可引起炎症、下丘脑-垂体轴激活和交感系统过度反应发生。这些因素会影响肿瘤患者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抑制。所以在接受手术的癌症患者中,疼痛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已有的癌症疼痛以及手术后期表现出的疼痛可能有叠加效应。比如,手术创伤和术后炎症反应会导致患者中枢及外周痛觉敏化。
接受手术的肿瘤患者中,以肝脏恶性肿瘤为例,术前疼痛多为为混合型疼痛,兼具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点,其机制主要涉及肿瘤侵犯感觉神经造成神经直接损伤和继发伤害性感受器敏化;肿瘤及周围炎性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引起神经性疼痛;肿瘤结节破裂出血、肿瘤中心缺血坏死、肿瘤增大致肝包膜张力过高;肿瘤转移至淋巴结并压迫局部神经,引起神经性疼痛。而约四分之三的患者术后疼痛为中度、重度,仅少部分患者的术后疼痛得到了充分缓解。而急性疼痛的有效管理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且可预防术后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的转化,同时其对肿瘤患者术后康复也具有重大意义。临床中,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阿米替林等,这些辅助类药物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及因疼痛引起的情绪改变和心理障碍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一项回顾性研究的风险(OR)分析显示,肿瘤患者在疾病的不同时期与不同阶段,始终处于高凝状态,伴有较高的VTE风险,且相关研究已证实恶性肿瘤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高危因素之一,特别是接受手术和放化疗的患者,与非肿瘤患者相比,接受手术的肿瘤患者术后发生VTE的风险增加 2 倍,并且这种风险升高在手术后可持续长达7周。所以VTE高风险其实贯穿整个肿瘤全病程,而肿瘤围术期患者发生VTE不仅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也会提高治疗成本,从而给肿瘤患者及其家人带来沉重的物质和精神负担。
因此,对VTE高危风险者采取积极恰当的预防措施,可改善患者手术的预后并降低病死率。一直以来,低分子肝素(LMWH)的长期使用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VTE的标准治疗方式。而直接口服抗凝药的出现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抗凝治疗选择,其目前也已应用于内科恶性肿瘤患者VTE的预防和治疗当中。
术后恶心呕吐(PONV)
术后恶心呕吐(PONV)可为胃肠道刺激、硬膜外麻醉后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和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导致。严重恶心呕吐可造成切口裂开、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影响患者恢复。5-羟色胺III亚型(5-HT3)受体拮抗剂为一线用药,可以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4~8 mg)。二线用药包括抗组胺药、丁酰苯和吩噻嗪类药物等。
感染
感染并发症的风险与患者围手术期的原发疾病、术前全身、手术范围和术中失血等因素密切相关。对明确发生感染的患者,应首先根据院内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选择覆盖最常见病原菌的抗生素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同时尽可能全面留取体液、组织、体内植入材料行病原学检查,明确病原菌,并筛选出最合适的抗生素。
临床上罹患肿瘤的患者往往被忽视了围手术期共病的处理和预防,不仅如此,由于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一个特别敏感的人群,尤其是肿瘤患者,其围手术期及共病的发生亦会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VTE和疼痛这些威胁肿瘤患者健康和生命的共病,积极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仅可以获得更长的临床生存期,还能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